导读:明日中伏,有空没空,记得:1不喝、2不吃、3不睡、4要做
中伏,标志着三伏天最热时间段的开始。所谓“六月正中伏,水轩气常凄”,中伏,是三伏中的第二个“伏日”,位于初伏和末伏之间,常在农历六月到来,中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此时地表热量积累达到高峰,气温高、湿度大,形成典型的“桑拿天”。
明日7月25日,中伏。
中伏是如何推算的?
中伏开始的时间并不固定,推算方法和初伏一样,都是依靠节气和干支纪日进行推算而来,在《清嘉录》中记载:“从夏至日起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谓之三伏天”,也就是说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就是中伏开始的日子。
明日7月25日,农历六月二十,按照干支纪年来看,是一个“庚寅日”,正好是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根据我们老祖宗的说法,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中伏则为10天,如果夏至到立秋有5个庚日,中伏则为20天,今年夏至到立秋之间共有5个庚日,因此,今年的中伏长达20天。
今年中伏的时间为:2024年7月25日开始~8月13日结束。
故,明日中伏。
在古代,三伏天虽说是一个农闲时期,但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影响,像许多夏季作物如玉米、水稻等正处于生长的关键阶段,如抽穗、灌浆等,这些过程对最终产量至关重要。特别中伏期间,气温高、湿度大,这种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有利有弊。一方面,充足的光照和热量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和物质积累;另一方面,高温干旱或暴雨洪涝也可能对作物造成损害。
老话说“雨淋中伏头,秋收要发愁”,意思是说如果中伏开始的头一天下起了雨,那么农作物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秋收减产农民自然就会发愁。这主要是因为中伏本是炎热的一段时间,如果头一天就下起了雨,说明今夏水汽输送比较足,导致之后的雨水较多,长期的阴雨天就会使农作物无法得到充足的光照,以此减少光合作用,积温也难以保证,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农作物的生长就会受阻,以此减产或质量下降。
诸如类似的民谚还有很多,如:
“中伏不热,五谷不结”。
“中伏连阴雨,菜籽生白露”。
“中伏日头笑,秋风送凉早”。
“中伏夜风凉,秋收仓廪满”。
“中伏雨不歇,秋来旱难解”。
明日中伏,2024年中伏有什么特点?
明天就是中伏开始的日子,今年是一个“中伏大暑后”,也称“暑包伏”,按照我们老祖宗的说法,当中伏在大暑交节之后开始,那么就是“中伏大暑后”,今年中伏开始的时间为7月15日,而大暑早在7月22日就已经交节,很明显今年就是一个“中伏大暑后”。
老话说“中伏大暑后,桑拿天天蒸”,也就是说如果中伏在大暑交节之后开始,那么中伏期间就会很热,这是因为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而中伏是三伏天中最热的时间段,如果中伏在大暑期间开始,那么就会迎来双重炎热,出门感觉上蒸下煮,好像“蒸桑拿”一般。
明日中伏,今年中伏不一般,因今年是“中伏大暑后”,所以一些传统民俗和事项要格外注意。提醒大家有空没空,记得:1不喝、2不吃、3不睡、4要做。
中伏,作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之一,湿度也会随之增加,在这样的天气中古人都会避免饮酒,这是为什么呢?
在《黄帝内经》有记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伏炎热的天气导致人体阳气外散,内里就会相对空虚,加之天气炎热,人体容易出汗,导致体液流失较快,酒精本为湿热之物,能刺激血液循环,加速体内水分蒸发,导致身体脱水,因此,此时若贪杯饮酒,无异于火上浇油。
当然,酒是应酬场合必不可少的,有时候是避免不了喝酒的,但俗话说:“三伏天喝酒有三不——不贪多、不随便、不贪便宜”,这三不原则,正是对古人饮酒智慧的精炼总结。不贪多,是因为过量饮酒会加重肝脏负担,影响身体代谢,甚至引发酒精中毒;不随便,指的是在选酒上应有讲究,避免随便喝酒,如不空腹喝酒、早晨不喝酒等;不贪便宜,则是提醒人们不要因为价格低廉而忽视酒的品质,毕竟健康无价。
中伏,酷暑难耐,人们往往会寻求各种方式以求清凉,如喝冷饮、吃冰糕等,但古人常言“中伏养生,重在护阳”,意指应避免贪食寒凉之物,以免损伤体内阳气,影响健康。
在《本草纲目》中就有提到:“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中伏之时,天气虽热,但人体阳气生发旺盛,但同时也是阳气最易受损的时候,此时若贪食寒凉之物,如冰镇饮品、生冷瓜果等,无异于雪上加霜,易伤脾胃,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这是因为寒凉之物会抑制脾胃的运化功能,使得湿气内生,进而降低身体免疫力。
因此,中伏时节应避免贪食寒凉之物。饮食应以温热为主,适量食用辛辣之物以助阳气发散,如姜、葱、蒜等。同时,中伏天气炎热,食物也容易变质,所以也应注重避免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
明日中伏,也要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一段时间,此时温度升高,湿气加重,这样的天气中人们的身体常常会感觉到疲惫感,此时就要早睡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否则就会出现“夏乏”的现象,导致第二天精神困倦,影响工作和学习。
在《养生论》中就有明确指出:“夏夜苦短,人皆贪眠,不知长夜之眠,正耗散阳气也”,像在中伏这样的高温天气里,如果晚睡熬夜,就会耗损身体的阳气,从而导致免疫力降低。同时,炎热的天气中人们本身就容易心烦意乱,如果此时晚睡还易引发情志问题。如心烦意乱,情绪波动大,甚至引发焦虑。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中伏时节调整自己的作息习惯,尽量做到早睡早起,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老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其中“二伏”指的就是“中伏”,在中伏吃面条是北方的习俗,因为面条制作简单、食用方便,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消暑效果。面条富含水分,易于消化吸收,且不会给肠胃带来过大的负担,因此在炎热的夏季备受青睐。
在《荆楚岁时记》中也有记载:“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这里的“汤饼”即是指面条,而“辟恶”则寓意着驱散暑气、祈求安康。古人认为,在中伏这样的高温天气里,吃面有助于消暑解热,因此逐渐形成了中伏吃面的习俗。
推荐【川味凉面】
首先,准备食材 :
面条、花生、豆芽、黄瓜、香菜、葱蒜、辣椒粉、酱油、醋、盐、鸡精、冰糖、胡椒粉、花椒、八角、香叶、小茴香、桂皮
接下来,就可以开始制作 :
豆芽洗净烫熟,黄瓜洗净切丝,香菜洗净切末备用。
烧开水放凉,用于过面。
锅内多放油,烧7成热后加入花生米炒至微黄,晾凉后压碎。
混合辣椒粉、胡椒粉和盐,用热油爆香花椒、八角等香料后,浇在辣椒粉上制成辣椒油。
另起锅炒香葱蒜末,加入生抽、醋、冰糖、盐和鸡精调味。
煮面至8-9成熟,捞出过凉水,拌入辣椒油和各种配菜及调味汁。
吃鸭肉
进入中伏,天气酷热,人们往往食欲不振,身体的疲惫感加重,这是由于因出汗过多导致身体营养物质流失较大,而鸭肉的脂肪含量相对较低,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不仅有助于降低胆固醇,还能补充身体流失的营养。
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鸭肉性凉,能滋阴养胃,利水消肿”,鸭肉在中伏这样的酷热时节,具有清热解暑、滋补身体的功效。因为中伏时节,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易导致阴虚火旺,而鸭肉的凉性正好能够平衡体内的热气,起到滋阴养胃的作用。
推荐【姜母鸭】
首先,准备食材:
鸭子:半只或一只,建议选择肉质鲜嫩的番鸭。
姜:大量,一般与鸭子的比例约为1:4或更多,以突出姜的香味。老姜更佳,但也可用生姜代替。
米酒:适量,用于去腥增香。
调味料:香油、老抽、生抽、盐、冰糖。
香料:桂皮、八角、香叶。
接下来,就可以开始制作:
将鸭子洗净,斩成适口大小的块。冷水下锅,加入姜片、料酒等去腥,大火煮沸后撇去浮沫,再中小火焯水一段时间,彻底去除血水和杂质。捞出鸭肉,用热水冲洗干净,控干水分备用。
姜洗净后切片,厚度适中。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提前将姜片风干处理,以增强其辛香气味。
锅中倒入适量香油,油热后放入姜片,用中火炒至姜片表面发黄且香味四溢。注意火候不要过大,以免姜片炒糊。
将焯水后的鸭肉放入锅中,与姜片一起煸炒。炒至鸭肉表面收干水分,出现一些焦边时,加入老抽、生抽等调味料上色调味。
锅中倒入适量米酒,翻炒均匀后加入备好的香料(如桂皮、八角、香叶等)以及冰糖。继续翻炒片刻,让鸭肉充分吸收米酒的香味和调料的味道。
将炒好的鸭肉连同所有调料一起倒入砂锅中(或炖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或之前焯鸭肉的汤),水量以刚好没过鸭肉为宜。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炖煮时间根据鸭子的老嫩程度和个人口感调整,一般需炖煮30分钟至1小时左右。
待鸭肉炖煮至软烂入味时,转中大火收汁。期间需不断搅动以防糊锅。待汤汁浓稠后即可关火出锅装盘。
需要注意:姜母鸭的精髓在于姜的使用量要大且炒制要充分以释放其香味,而米酒是姜母鸭不可或缺的调料之一能够去腥增香提升菜肴的整体风味。
总结,明日7月25日中伏,今年的中伏不一般,是一个“中伏大暑后”,因此,请大家牢记“1不喝、2不吃、3不睡、4要做”,您认同吗?
更新时间:2024-07-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欧洲杯线上买球的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欧洲杯线上买球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欧洲杯线上买球-2024欧洲杯投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