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钱学森92年给国家提建议:跳过燃油汽车,直接发展新能源汽车
一代科学家,一份远见卓识的建议。1992年,当时已是航天事业功勋卓著的钱学森老人,向党中央递交了一份诚挚的建议书。这份建议书的内容让人瞠目结舌,它直接否定了当时的汽车发展路径,提出了一个充满前瞻性的设想:跳过传统的燃油汽车时代,直接发展新能源汽车。这个大胆的想法来自何处?钱老慧眼独具,是基于对国家现状和发展前景的深刻洞察?还是受到了某些启发?他为什么如此坚决地主张发展新能源汽车?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考虑?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航天功勋 科技报国
1949年,钱学森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虽然他在美国已小有成就,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根。秉持着报效祖国的信念,钱学森毅然选择离开美国,回到国内开启了新的征程。
一到国内,钱学森便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业中。他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航天事业领导小组组长等要职,为中国的导弹、航天等尖端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钱学森的直接领导下,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于1970年成功发射;1976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两当量核武器;1980年,中国自行设计的"长征"运载火箭首次实现了成功的发射。这一个个里程碑式的成就,见证了钱学森为航天事业作出的不平凡努力。
凭借在航天航空领域的杰出贡献,钱学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等崇高称号。他的科学贡献和报国情怀,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钱学森对国家科技事业的重大贡献,也为他后来提出"跳过燃油汽车,直接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建议,奠定了人们对他观点的信任基础。一代科学家慧眼独具,他的言行背后必有深远考量。
二、洞悉时局 远见卓识
作为一位经历过世界大变局的科学家,钱学森对当时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有着独到的洞见。他敏锐地觉察到,传统燃油汽车给环境带来的日益严重的污染,已经成为摆在国家面前的一大难题。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内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导致的环境恶化问题日渐突出。钢铁、水泥等重化工业排放的废气、粉尘,加上汽车尾气等,使得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常年笼罩在烟雾之中。与此同时,由于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酸雨频繁袭击华南等地区,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当时,记者曾采访过在北京生活的钱学森。老人看到北京浓重的雾霾,不禁感慨万分。他说:"我刚回国时,北京还是一个'蓝天白云,清新空气'的城市。可现在,却变成了'雾都'。"老人忧心忡忡地说,如果任由环境继续恶化下去,将给子孙后代留下无尽的祸患。
正是出于对污染问题的高度重视,钱学森提出了跳过燃油车发展阶段的设想。对于钱学森来说,汽车的主要排放物是废气和噪音,特别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剧了全球变暖。因此,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汽车刻不容缓。
钱学森认为,电池驱动的新能源汽车,排放量低且可采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早在1964年,他就在国家计划中提出了发展镍氢电池作为储能系统的设想。多年来,他一直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动态。到了1992年,他认为基础研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可以跳过汽油车阶段,直接发展新能源汽车了。
钱学森的洞见超前于时代,他的建议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事业的腾飞指明了方向。这位曾在美国被刁难多年的爱国科学家,最终用行动诠释了自己的报国情怀。
三、国家生态保护意识觉醒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政府和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北方地区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酸雨袭击。1988年底至1989年初,环渤海地区、东北等14个省市共接连遭遇了12次特大酸雨过程。酸雨不仅危害森林植被,还对建筑物、设备等造成严重腐蚀,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与此同时,中国的大城市也困扰于严重的雾霾天气。1990年代初期,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出现的重度污染过程,pm10浓度最高值超过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标准的5-8倍。大气污染不仅危害公众健康,也使这些城市蒙上了一层灰暗的罩子。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1989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当前环境保护的几个紧急措施的决定》,部署了一系列遏制酸雨、控制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
1992年,中国政府签署并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提出要加大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为防治大气污染提供了法律依据。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深入人心,新能源汽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钱学森"跳过燃油汽车阶段"的建议被中央所重视并逐步付诸行动。
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办法,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在这一过程中,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电池技术突破性进展
钱学森在提出"跳过燃油汽车阶段"的建议时,并非空穴来风。实际上,当时国内在电池储能技术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先后启动了"七五"攻关项目和"863"计划,针对先进储能电池等关键技术开展研发攻关。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镍氢电池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1986年,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钟渠源研究员课题组研制成功第一批国产镍氢电池。与铅酸蓄电池相比,镍氢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无污染等优点,被视为新能源汽车理想的动力电池。
1992年,在"863"计划资助下,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的课题组攻克了镍氢电池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使镍氢电池的能量密度提高了30%,达到70瓦时/千克,续航里程超过200公里。
此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在镍氢电池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1995年,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功研制出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的镍/金属氢化物电池,能量密度高达100瓦时/千克。1996年,清华大学采用钒酸锂正极材料,研制出更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
多年来,我国在新型正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等电池关键材料和部件上的突破,有力推动了动力电池技术的快速进步,为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是看到我国在电池储能领域已取得重大突破,钱学森才有信心在1992年提出"跳过燃油汽车,直接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大胆设想。随后的发展印证了钱老的远见卓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凭借自主创新迅速崛起,使他的设想成为现实。
五、事业卓著 家国情怀
钱学森一生勤勉报国,对国家科技事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贡献卓著。他的建议不仅源于对社会现状的洞见,更体现了一代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作为航天事业的功勋奠基者,钱学森把毕生心血都浇灌在了报效祖国的事业中。早在年轻时,他就立志要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1955年从美国回到祖国后,他便开启了为国家航天事业作贡献的新征程。
凭借过人的智慧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钱学森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为我国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的直接领导下,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枚两当量大当量核武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等一系列重大项目,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独立太空能力的国家。
功成名就后的钱学森,本可高高在上,安享晚年。但这位民族英雄并未止步,而是继续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智慧。他对祖国充满了无限热爱,把肩头的重担一直扛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正是出于这种家国情怀,钱学森在卸任领导岗位后,仍然时刻关注国家发展大势,为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建言献策。1992年,他审时度势提出"跳过燃油汽车阶段"的建议,就是希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抓住机遇、弯道超车,避免重蹈传统能源之覆辙。
钱学森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国家科技事业,他的建议也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引。今天,当我们驾驶新能源汽车穿行在阳光明媚的大街小巷,恐怕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而正是凭借一代科学家的远见和执着,我们才能尽早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更新时间:2024-07-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欧洲杯线上买球的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欧洲杯线上买球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欧洲杯线上买球-2024欧洲杯投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