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线上买球-2024欧洲杯投注官网

「深度」近800只公募基金变更基金经理,“减负潮”透露哪些信号?-欧洲杯线上买球

界面新闻记者 | 杜萌

界面新闻编辑 | 宋烨珺

与以往开年众多知名基金经理争相新发产品不同,今年开年基金经理流行“减负”。谢治宇、冯明远、王宗合、邬传雁、何广等在内的多位百亿基金经理纷纷官宣在管产品卸任、或者增聘新人。

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6日,今年共有795只公募基金(仅计算a份额)变更了基金经理。其中,发生离任的基金有422只,新增基金经理的有547只。

为何近期多位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当知名基金经理不再在追求规模的道路上狂飙,是何原因?对于基金公司给出的“主动减负”说法,投资者又应该如何判断?

基金经理“减负潮”

今年离任的名单中,不乏市场知名的基金经理,如中加基金冯汉杰、鹏华王宗合、信达澳亚冯明远、长城基金何以广、中银国际证券白冰洋等。而兴证全球的顶流谢治宇、交银王崇等则为原独管的产品增加了人手。

以鹏华基金王宗合为例,今年以来,他先后卸任了六只基金,合计减负近50亿元,其中不乏任职期回报率达到105.33%的鹏华中国50这类绩优基。同样,冯明远卸任的信澳先进制造任职期回报率也达到了173.75%。

基金经理为何选择交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对于基金经理增聘人员共同管理或卸任产品的动作,让不少基金持有人非常紧张。

界面新闻了解到,基金经理离任情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种是“清仓式”卸任,将此前自己管理的基金一只不留,如白冰洋、何以广、邬传雁,这基本代表了基金经理即将离职;还有一种是将名下部分产品交给他人管理,自己保留剩余几只。

如市场关注度颇高的冯明远,“网传的消息不是真实信息,前期卸任产品属于公司的战略安排,也是公司主动给冯总减负,不会对冯总其它在管基金产生影响。”信达澳亚基金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兴证全球基金也表示,增聘基金经理是公司正常的“老带新”,“公司传统都是新基金经理会先跟资深基金经理合管,成熟后再单独管理。”以规模高达268.06亿元的兴全合润为例,今年1月4日新增叶峰为第二基金经理。公开资料显示,叶峰2017年7月加入兴证全球基金,2021年12月20日至2023年1月4日担任兴全汇享一年基金经理,期间回报率为-8.71%。

数量紧箍咒

对于这个现状的背后有一个行业共识,那就是知名基金经理管的产品实在是太多了。

为了规范公募基金经理的相关工作,早在2020年4月3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就发布《基金经理兼任私募资产管理计划投资经理工作指引(试行)》,并自2020年5月1日起实施。《指引》指出,需合理调配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公募基金和私募资产管理计划数量,原则上不超过 10 只(完全按照有关指数的构成比例进行投资的产品除外)。

经过前面3年的迅猛发展,多位知名基金经理已经触碰到了“10只红线”。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在管公募资金规模在200亿以上的基金经理有36位。从在管的公募数量来看,银华基金李晓星已经达到了10只,这10只产品均是他和其他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鹏华基金王宗合、信达澳亚冯明远两位,在此波卸任前,在管规模也都达到了10只。

景顺长城杨锐文、嘉实谭丽在管的公募数量均达到了9只,其中只有1只产品是和他人合管,其余8只均是独自管理。

中欧周蔚文、嘉实姚志鹏、归凯、汇添富胡昕炜、前海开源曲扬、易方达陈皓的在管规模均达到了8只。其中,周蔚文有5只基金与他人合管。

如果按照合管基金的占比来看,36位200亿以上基金经理中,有3位100%均和他人合计管理,包括李晓星、傅鹏博、朱璘。

其中,仅有11位基金经理坚持自己管理产品,分别是张坤、刘彦春、陈皓、朱少醒、冯波、崔宸龙、赵蓓、陆彬、韩创、郑磊、郑泽鸿等。

实际上,不论是自己一人管理多只基金,还是和他人合管,这对于投资者而言都是一个困惑。

以大成韩创、汇丰晋信陆彬为例,截至2022年末,两位基金经理各自管理7只产品,并且均由自己一人管理。这对基金经理的精力和能力圈是个很大的挑战。

“其实这也是个隐患,如果基金经理管理的每只产品持仓都不一样,那么会被认为是风格漂移,并且这对他的能力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如果每只基金持仓都一样,那么也会被诟病是抬轿子。所以我们现在对知名基金经理的原则就是能不新发、就不新发,以持营为主。”华南某基金公司内部人士表示。

以银华心诚灵活配置为例,该基金除了李晓星和搭档张萍后,还在今年1月15日新增了王璐作为第三基金经理。公开资料显示,王璐自2017年8月加入银华,历任研究部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今年1月4日开始担任基金经理。

对于多位基金经理合管的情况,在日常的研究操作中,这些知名的基金经理起到什么作用?投资者又能否通过排名的前后,来判断基金是由谁来主要负责呢?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在基金的新发和持营中,除了“老带新”的传帮带之外,这些顶流基金经理更是无形的号召力、投资者的“定心丸”。

“在基金的资产池里,可能有大约十个亿的规模是由我自己管理的。我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对这部分资金进行调仓和配置。这部分的业绩也会被纳入基金整体的业绩中。每到季度末,公司也会把我管理的这部分资产业绩纳入到对我个人的考核。”在某次座谈会上,当被问及具体分工时,一只百亿基金的第二基金经理表示。

规模和薪酬不再成正比

2022年4月26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多个方面对公募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意见》中提到,要强化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将合规风控水平、三年以上长期投资业绩、投资者实际盈利等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弱化规模排名、短期业绩、收入利润等指标的考核比重。严禁短期激励和过度激励行为。

实际上,在去年年中,已经有基金公司逐渐弱化规模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我们现在基本上不会对主动权益产品进行一年期的考核了,一般是看近三年和五年期的长期业绩。规模的权重非常低,因为很多基金经理在2022年没有新发,所以如果规模占的权重很大,对大家都不公平。”某头部公募内部人士表示。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除了头部的巨无霸公司,也有中等规模的公募对规模说“不”。“去年新能源行情好的时候,我们市场部收到很多银行的邀约,点名要求这位基金经理出面发一只独家代销/拖管的新产品。不过,他的态度比较坚决,就是想先把现有的基金做好,所以最后也是没有谈成。”某千亿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某top10公募人士表示,根据监管的高质量发展意见,公司在去年年末开始强化了业绩考核,一些业绩不太好的基金在征求基金经理本人意见后会进行人员调整。

“我们公司今年年初也进行了一些调整,有几位管理数量较多的基金经理也进行了卸任和增聘。这个主要是本着对投资者负责的原则,根据基金过去3年的业绩对管理人进行调整。”沪上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22年末,公募行业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达到了25.7万亿元,成为资本市场当之无愧的明星。

然而多年的高速发展也伴生了一系列问题,基金经理卸任和减负是克制规模冲动的重要一步,如何能从更长期的角度寻求行业高质量发展,值得业界思考。

投稿时间:2023-03-15  最后更新:2023-03-15

标签:       投资者   深度   业绩   信号     知名     产品   公司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2024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欧洲杯线上买球的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欧洲杯线上买球 copyright 2008-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欧洲杯线上买球-2024欧洲杯投注官网

网站地图